羊水穿刺檢查的發展
發布時間:2021-03-08羊水穿刺檢查起初的作用是為了鑒別胎兒的性別,到了1967年發表了羊水穿刺檢查能診斷出胎兒有染色體異常,此后羊水穿刺檢查蓬勃發展,除了染色體異常的檢查之外,另外包括羊水穿刺生化檢查、胎兒感染等也都可以借著羊膜穿刺檢查出來。
其實在早期人們進行羊水穿刺檢查是采用盲穿的手法,也就是直接用針穿透子宮羊膜囊抽取,顯而易見這種方式對胎兒可能存在潛在的危險。隨著醫學進步發展,醫師們才開始用超聲波引導進針角度和深度后,抽取羊水。這樣的方式可以使羊水穿刺的細針在“可視”的情況下盡可能的避開羊水、胎盤及胎兒。
羊水穿刺又叫“羊膜腔穿刺術”,是在B超引導,將一根細長介入穿刺針穿過孕婦腹部、子宮壁,進入羊膜腔內,從而抽取一定量的羊水標本,進行檢測判斷胎兒是否患有染色體病、單基因病等。整個羊水穿刺過程短暫,所用的時間僅需3-5分鐘。
羊水穿刺時均與平時打針抽血的疼痛程度相似,均不需要麻醉。因個體痛閾差異,少數孕婦在手術的過程中會感到不適,大多數孕婦會在手術之后可很快恢復正常的活動。